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故宮典藏國寶移展 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特展在佛館
2024-09-06
《法華經》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經典,也是記載佛陀宣說人人都能獲得和佛陀一樣圓滿智慧的經藏,被喻為「經中之王」。故宮博物院將典藏各朝代《法華經》國寶移展,今(9/6)日起在佛陀紀念館展出,鼓勵民眾觀展,領略經典及其美術遺存的宗教藝術之美。
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特展」開幕式在佛陀紀念館舉行,活動在敦煌舞表演中揭開序幕。與會者有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、故宮副院長黃永泰、高市府副市長李懷仁、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、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、立委邱議瑩、林岱樺、黃捷、許智傑、柯志恩,還有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、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委李瑞騰、佛光大學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,特展策展人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鍾子寅、琉璃工坊創辦人楊惠姍、普門中學董事會駐校代表王文俊等人出席。
蕭宗煌在特展揭幕式指出,《法華經》是一部佛陀宣說「只要修持圓滿智慧、人人皆可成佛」的經典,在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中古時期寫經中,《法華經》是數量最多的一部,而故宮博物院典藏宋元明各朝佛經中《法華經》也占最多數。故宮博物院曾於2022年舉辦過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特展,獲得廣大的回響,回應期待特別移展到佛陀紀念館,將故宮國寶搬到佛陀紀念館開展是相得益彰。正如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說「來自十方,回饋十方」,鼓勵民眾觀展並領略宗教藝術之美。
李懷仁表示,將故宮國寶《法華經》移展到佛館這座文化藝術殿堂展出,不僅具有宗教意涵,更是對高雄文化藝術進程的推升,也是文化平權的落實。高市府也協助調派警力,24小時守護國寶文物的安全。
慧傳法師分享故宮將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移展佛館是回應各界期待,鼓勵民眾藉由觀展認識及體現佛陀宣說「人人皆可成佛」的意涵,領受《法華經》可以淨化心靈、激發人性的善美。
他指出,將故宮國寶移展至佛館具有三重意義,既是提升南部文化藝術的素質,也是對佛陀紀念館的肯定;勉勵觀展領略《法華經》經義,讓人心清淨、開悟及歡喜,進而體現行菩薩道的精神,正是星雲大師倡行「人間佛教」,勉大眾奉行「三好」及「四給」,盼人人皆可成佛。
慧傳法師還揭露展覽亮點,文物有自隋文帝至清代乾隆等歷代護持《法華經》皇帝的事蹟故事,文物還能看到書法家蘇軾、顏真卿等的書藝,管正因泥金寫本《妙法蓮華經》,還有呈現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及其影響力。
如常法師於稍早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特展」記者會分享經藏遺存的珍稀,讓人了解古人透過圖像形式表達經文大意,共有18組、43件做一次性的呈現。特展移師佛館既是宣揚佛教藝術,也讓觀展者了解早於1400年前的唐、宋時期就有佛經文學及信仰,展件中甚至有泥金寫本等都是珍稀文物,鼓勵大家領受經文之美,把握親近的機會,深入體現豐富的經文智慧海。
《法華經》自西元3世紀傳入中國,因且經書所描述的故事膾炙人口,所以成了當時的美術題材,而產生了大量宗教藝術作品。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中古時期寫經中,《法華經》是數量最多的一部。故宮博物院典藏宋元明各朝的佛經,其中也以《法華經》占最多數。
策展人鍾子寅於特展揭幕後,現場導覽解說,從《妙法蓮華經》卷一是宋刊蘇體本說起,介紹文物紙墨的精良,還有蘇軾的行書風格等,也解析《法華經》中的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被東亞佛教徒日常念誦,影響了觀音信仰在東亞的盛行。
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特展,9月6日起至2025年3月16日於佛陀紀念館第二展廳展出,特別的是展覽還將在12月14日作第二批的換展。配合特展活動,12月14日及15日還有國際學術研討會,將於佛館國際會議廳舉行。相關訊息請上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」官網查詢。
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特展」開幕式在佛陀紀念館舉行,活動在敦煌舞表演中揭開序幕。與會者有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、故宮副院長黃永泰、高市府副市長李懷仁、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、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、立委邱議瑩、林岱樺、黃捷、許智傑、柯志恩,還有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、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委李瑞騰、佛光大學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,特展策展人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鍾子寅、琉璃工坊創辦人楊惠姍、普門中學董事會駐校代表王文俊等人出席。
蕭宗煌在特展揭幕式指出,《法華經》是一部佛陀宣說「只要修持圓滿智慧、人人皆可成佛」的經典,在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中古時期寫經中,《法華經》是數量最多的一部,而故宮博物院典藏宋元明各朝佛經中《法華經》也占最多數。故宮博物院曾於2022年舉辦過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特展,獲得廣大的回響,回應期待特別移展到佛陀紀念館,將故宮國寶搬到佛陀紀念館開展是相得益彰。正如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說「來自十方,回饋十方」,鼓勵民眾觀展並領略宗教藝術之美。
李懷仁表示,將故宮國寶《法華經》移展到佛館這座文化藝術殿堂展出,不僅具有宗教意涵,更是對高雄文化藝術進程的推升,也是文化平權的落實。高市府也協助調派警力,24小時守護國寶文物的安全。
慧傳法師分享故宮將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移展佛館是回應各界期待,鼓勵民眾藉由觀展認識及體現佛陀宣說「人人皆可成佛」的意涵,領受《法華經》可以淨化心靈、激發人性的善美。
他指出,將故宮國寶移展至佛館具有三重意義,既是提升南部文化藝術的素質,也是對佛陀紀念館的肯定;勉勵觀展領略《法華經》經義,讓人心清淨、開悟及歡喜,進而體現行菩薩道的精神,正是星雲大師倡行「人間佛教」,勉大眾奉行「三好」及「四給」,盼人人皆可成佛。
慧傳法師還揭露展覽亮點,文物有自隋文帝至清代乾隆等歷代護持《法華經》皇帝的事蹟故事,文物還能看到書法家蘇軾、顏真卿等的書藝,管正因泥金寫本《妙法蓮華經》,還有呈現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及其影響力。
如常法師於稍早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特展」記者會分享經藏遺存的珍稀,讓人了解古人透過圖像形式表達經文大意,共有18組、43件做一次性的呈現。特展移師佛館既是宣揚佛教藝術,也讓觀展者了解早於1400年前的唐、宋時期就有佛經文學及信仰,展件中甚至有泥金寫本等都是珍稀文物,鼓勵大家領受經文之美,把握親近的機會,深入體現豐富的經文智慧海。
《法華經》自西元3世紀傳入中國,因且經書所描述的故事膾炙人口,所以成了當時的美術題材,而產生了大量宗教藝術作品。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中古時期寫經中,《法華經》是數量最多的一部。故宮博物院典藏宋元明各朝的佛經,其中也以《法華經》占最多數。
策展人鍾子寅於特展揭幕後,現場導覽解說,從《妙法蓮華經》卷一是宋刊蘇體本說起,介紹文物紙墨的精良,還有蘇軾的行書風格等,也解析《法華經》中的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被東亞佛教徒日常念誦,影響了觀音信仰在東亞的盛行。
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」特展,9月6日起至2025年3月16日於佛陀紀念館第二展廳展出,特別的是展覽還將在12月14日作第二批的換展。配合特展活動,12月14日及15日還有國際學術研討會,將於佛館國際會議廳舉行。相關訊息請上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」官網查詢。
最新消息
東禪寺花燈製作研習營 馬來亞大學領會文化內涵
2025-08-16佛光法水寺學員來台參學 開啟心靈之旅
2025-08-162025年非洲佛學會考 佛光人考出智慧與信念
2025-08-16東禪行佛分會孝道月修持 抄經靜心報父母恩
2025-08-16響應「零飢餓」 公益米傳愛台北家扶
2025-08-16新厝里社區關懷據點 雲水書坊溫馨陪讀
2025-08-16佛光青年南非公益行 首度探訪老人院與身障兒童院
2025-08-16光明寺《八大人覺經》講座 領眾從煩惱到覺醒
2025-08-16金光明寺讀報教育培訓課程 歡喜心行佛不疲厭
2025-08-16雲水書坊送暖普門醫院 點亮住民閱讀之光
2025-08-16
相
關
消
息